文/王海洋
来源:遂平文学
儿时的夜生活,是自由而欢快的。
那时,学校的学习没有现在这么紧张和沉重,用布头缝制的书包里,除了语文课本就是数学课本。课下没有作业,课余时间就是玩。那时有一句口头禅,“星期三玩半天,星期六玩不够”。
夏季放学后,我们三五一群挎着书包跑向西河。跑到河边找个干净地或草窝,书包一扔,上衣一脱,裤衩一褪,一头扎进水里,打起水仗来。累了,闹够了,开始摸鱼、逮蚂虾。逮着蚂虾,放在晒得热腾腾的石头上烤,一会儿,蚂虾全身红了,就可以吃了。
直洗得十个指头肚都凹了,还舍不得离开水。直洗得家人站在高高的寨墙上,高喊着我们的名字,才依依不舍地穿上衣服回家。到家里免不了受家人一顿唠叨或臭骂。凶狠的家长一看回家这么晚,早已气得不行,把布鞋一脱,伸手拉过来,“噼哩啪啦”一顿好打。说看你下次还敢不!但往往不出三天,仍然如故。那时小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,不像现在的小孩子那样金贵。
吃过晚饭,有好事的伙伴,早早就等候在家门口,趁家长不注意“哧溜”跑出去玩。
玩得最多的是打仗、捉迷藏、牛抵阵等游戏。我们生产队的伙伴算一方,另一队的伙伴算一方,双方一喊开始,打将起来。有时是用棍和秸秆当枪,有时没有工具,用废作业本撕了包上灰土,趁对方不在意,一阵猛轰。一阵硝烟弥漫,让对方看不清方向,迅速撤出,躲藏了起来。
捉迷藏前,猜石头剪刀布,选出一位捉者。用布条蒙上眼睛,有时就是转过身子,其它伙伴悄悄地跑开,各自寻找藏身地方。捉者听到有伙伴喊好了,才转过身来去寻找。
那时,家家户户都有柴草堆,伙伴们大都藏在柴草堆里。有时天很黑,但伙伴们都藏得严严实实,捏着鼻子,捂着嘴大气不敢出,唯恐发出一点声音,让捉者听见。
那位捉者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还是找不到,有沉不住气的故意压低声音说,我在这里!有的学起狼叫,来吓唬那位伙伴,有的学起猫狗叫暗示伙伴。有的小伙伴不小心被捉到了,那位伙伴高喊着,我捉到了,我捉到了,快出来吧。大家才不情愿走出藏身之处。
有时那人找半天就是找不到,有伙伴藏在柴草堆里竟睡着了。
大人为了阻止我们玩得太疯,往往编出狼的故事吓唬我们,说某村有个小孩捉迷藏,藏在一堆柴草堆里,结果里面有个狼,那小孩被狼吃掉了。还编出一个顺口溜,“日头落,狼下坡,逮着小孩一嘴一个”。小伙伴听到这个故事后,吓得几个晚上,都胆颤心惊的,但仍然无法阻止我们疯狂玩耍的脚步。
玩牛抵阵,几个人抬着一个人,高个抬着头,低个抬着脚,一喊开始,冲向对方。脚对脚就像牛抵头,看谁的力量大。旁边观看的伙伴不停地为双方加油。双方互不相让,直到把对方抵倒。战胜方立即欢呼雀跃起来,好像打了胜仗的英雄。战败方则垂头丧气,互相指责,引得众伙伴一阵欢笑。
有时,玩着玩着玩恼了,大家动起手来。这时,旁边的伙伴忙上前劝说,一会儿又和好如初,重新上阵。
乡村夜晚是宁静的,是快乐的。没有电,没有电视,没有作业,只有疯狂的玩耍,尽情地玩耍,玩得大家都不想回家。
皎洁的月光,是我们那时的电光。单调贫乏的生活倒给了我们许多快乐,不像现在的少年人整天埋在作业堆里,沉浸在电视里,埋头在手机里。
也许人生就是如此,拥有了富有,拥有了现代文明,却没有了率真和天性,失去了自由和快乐。
作者简介
王海洋,男,河南遂平人。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驻马店市作家协会理事、遂平县作家协会主席。在《河南日报》《散文选刊》等刊物发表过多篇作品。著有散文集《洁白的槐花》。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