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对于华夏文化,都持有绝对敬仰的态度,纵然华夏民族的文化,具备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然而很多事情都有着两面性,并非是好的一面,就能够与坏的一面相抵。
不可否认的是,封建社会的确存在了极其之久,同样也拥有过鼎盛时期,只是功过不可相抵的道理,用来形容文化也同样适用。
好的文化理应得到,世世代代传承,而坏的文化,就应该被当机立断摒弃掉,而小学课本中被称赞的优秀人物,长大后其实也走上了作恶道路,正所谓一条臭鱼,只会将整口锅弄得满是腥气。
话糙理不糙,像曾经数百年前,将女性嗜毒到疯狂地步的裹脚文化,就是典型的破旧思想。
没有清朝闭关锁国,或许后来的华夏百姓,就不会遭受到如此残忍的打击,当然这一切还是要归于,清末政府的不断进步与提升,可见不分青红皂白的墨守成规,通常都不会获得好结局。
就如同被疯狂侵略的华夏一般,原地踏步不懂得透过事实看本质,那等待自身的,就永远逃不过失败二字,从上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与历史典故,如今已经成为了后世人们心中的经典。
比如很多人都听过的,孔融让梨与李绅的悯农,亦如凿壁偷光的典故,但其实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,后来都变成陌生的模样。
只是所谓的经典当中,就没有应该被摒弃掉的东西了吗,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就像得到全国人民多年以来支持,与赞同的历史典故孔融让梨。
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孔融,到最后真的就与年幼时期那般,成为流芳百世的伟人了吗,相信无数人看到这个问题,心中都会回答是的,然而事实永远残酷。
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中,所宣扬的道理,乃是懂得孝顺与分享,不过孩童时期的孔融,着实是所有孩子们的行为典范。
但慢慢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,被耳濡目染久了,曾经被人人称赞的少年孔融,竟也毁了名声,故事中的孔融将谦虚礼让,这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身为阳光的小少年,孔融身上的特点,被邻居们口口相传称赞,在哥哥们面前,孔融不仅是一位听话懂事的好弟弟,同时更加为整个家庭与长辈们,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懂事的孩子,永远会得到多数人的喜欢,只是没想到后来成年的孔融,身上的优秀品质竟是烟消云散。
不仅做出了让孝这等,令人难以切齿的行径,与此同时所作所为,更是与曾经的他,并无半点牵连,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发指震惊。
而与孔融一般人设崩塌的,还有刻苦努力的匡衡,匡衡的故事想必孩童们都及父母们说起过,凿壁偷光的故事中,匡衡用一个贫困冷清的家庭,为自身强行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。
为了能够看书写字,追求未来与梦想,少年匡衡早就没有孩童时期的天真烂漫,知识才能改变命运,这句话用来形容匡衡再合适不过。
但天不遂人愿,往往托着多数人期盼的人,最后都没能获得,令人世人心仪的结局,小时候的偷光,是为了谋划一个更好的未来,但成年后步入社会的匡衡,却做出贪赃这等,为人所不齿的龌龊行为。
贪赃枉法被成年后的匡衡演绎到极致,谁都没能料到,以往如此刻苦用功的匡衡,竟然会冒大不韪,去做此等卑鄙的行为。
汉元帝在位之际,是匡衡事业的鼎盛时期,或许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之位,使得匡衡逐渐在官场中迷失掉本心。
为官者的初心在官场中,显得一文不值,所以久而久之,匡衡不再重视当年初入官场的志向,一心为民为国家效力,仿佛变得没有任何价值。
宰相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除去在位的皇帝外,宰相便是天下人心中的定海神针,朝堂上匡衡更加体会到,调遣他人为自身所用的快感。
当然最重要的还属,金钱方面的诱惑,随着手中权力的越来越大,直接导致匡衡对于钱财看得极重。
手握重权的结局,就是令匡衡开始大肆利用职务便利,用百官之首的位置,来为自身牟取到更多利益,这样无疑是违法的,同时也是自私自利的。
后来的匡衡也为这种见利忘义的行径,付出了惨痛代价,匡衡与孔融都是后来进入社会后,才变得如此贪恋钱财,与性格冷漠凉薄。
但是李绅的经历就大有不同了,悯农这首诗的横空出世,令李绅在民间的声望十分优秀。
坊间传言中的李绅谦逊有礼,懂得为人进退适宜,然而真实情况中的李绅,却是飞扬跋扈,做出一首诗倒是意外名扬四海。
只是真的假不了,而假的永远真不了,李绅的为人让文武百官,都有所不齿,奈何李绅本人做戏的功夫,着实出神入化。
在百姓面前的李绅,从来都是一副怜悯众生的救世主模样,但在生活中与朝廷之上,李绅却极为喜欢利用权势压人,由于年少时期父亲的早早离世,导致李绅后来的生活颠沛流离,很是没有安全感。
所以此种情况下,李绅对于权势的看重,自然也不言而喻,悯农这首诗成就了,李绅后面的飞黄腾达,同时也成为压垮李绅人设的一根最重要的稻草。
到达晚年时期的李绅,早已经忘却了曾经做出悯农,这种惊世诗句的初心,李绅最爱的便是,用手中权力来压制旁人,或许因为这样李绅可以趁机获得一丝快感。
吴湘案中李绅已经没有了,为官者的慧眼识珠,与清醒头脑,相反尽是贪婪与卑鄙。
纵使吴湘案是李绅为官生涯中,最令人鄙视的一起重大事件,不过与付出代价的匡衡截然相反。
李绅到临终前的名声,还仍旧值得称赞,不过吴湘案被翻案后,李绅的子孙却代其受过,也算是了结了当年冤案的孽缘。
从孔融到匡衡再从匡衡到李绅,这三位名人在许多人心中,其实都正义使者的化身,迄今为止利用孔融让梨典故,来教导后代们的长辈,仍旧比比皆是。
包括凿壁偷光的故事在内,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历史典故,没有否认在故事中,他们的行为,但若是因为故事中的出彩做派,而确定一个人永远不会犯错,那么这种想法才是大错特错。
俗话说得好,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才会获得进步与提升,若是好的坏的全部吸收,对于自身将也会是一个不小压力。
人都是会被改变的生物,初心易改且极其不容易保持,能够做到始终如一的人,必定会闯出名堂,反之则定会付出代价,与跌落深渊。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原创 自主品牌汽车出口美国,能赚到钱吗?
- 合约期权对冲能赚到钱吗?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点?
- 日均拦截1.1亿次非法攻击,番茄小说上线千余条策略打击盗版
- “六一”福利 | 儿童作家左昡送你“写作的三把小钥匙”
- 小说阅读领域首批!七猫免费小说率先完成鸿蒙原生应用核心版本
- 出门旅行七天,给猫留好猫粮,回来它却永远离开了我!
- 俗语“一家不上七口,猫狗不能养全”,是否有道理,现在适用吗?
- 飞卢小说网的小说质量如何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