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着
2004年,凭借着《活着》,余华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,从此一炮走红。而《活着》也斩获意大利格林扎纳·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。2018年,凭借着独特的文笔与感悟,《活着》入选“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小说”。
这篇小说完成于1993年,而在之前,余华的生活可谓艰难。
不一样的童年,不一样的体验
1998年,在海涅故居面前的余华,并不知道这里曾经居住着一位伟大的诗人。在他眼中这里仿佛就是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,将他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他的童年。
由于父亲是外科医生,他们一家一直住在医院的宿舍楼当中。从小余华就一直生活在医院当中。年幼的余华并不理解这些医生在做什么,只是经常可以看到医生从手术室出来,将许多血肉模糊的东西装在桶里,倾倒在附近的池塘当中。当时卫生条件不好,一到夏天,池塘就会发出恶臭,无数苍蝇覆盖整个池塘。
池塘
当时的那个医院非常简陋,只有一个公共厕所。在宿舍楼和公共厕所中间的则是太平间。晚上,余华去上厕所的时候,他就经常会听到哭声。当时,无知的小余华曾经还在太平间的水泥床上午睡,只是因为比较凉爽。
后来,在余华的作品当中,对于这段童年,他回忆道:隐藏在炎热里的凉爽气息是死亡。就如同冷漠的死隐藏在了热烈的生当中。
由于太平间就在边上,夜晚经常听到逝者家属各种各样的哭声,哭声有动听的,也有阴森的,但都是表达对亲人逝去的不舍,这给他为了的写作,尤其是对死亡的深度刻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弃医从文
中学毕业以后,余华遵照父亲的意愿,当了一个牙医。在以前,牙医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进行拔牙。
有趣的是,牙医和当时的理发师或者修鞋匠身份地位差不多,经常四处奔波,并没有专门的诊所,也不需要助手什么的。将自己的家伙往桌子上一摆,再放一些以前拔下来的牙齿再作为自己的“勋章”,就算是开张了。
而当时,余华当时工作的地方已经有了一个诊所,但是他的前辈都不是专业的医学生出身。民众也还是按照老规矩,一直叫“牙齿店”。五年的牙医生涯让余华这只自由的鸟儿被困在了无数病人的口中。曾有一次,他问街上游玩,在文化馆工作的人,为何如此悠闲。得到的答案是,这是工作。
不知这句话是忽悠余华还是真实情况,但在当时,这句话还是让余华对文化馆的工作心生向往。他决心,放弃牙医这个死板的职业,要像风一样,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。
但在当时,要想进入文化馆工作,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当中的一个就可以了:作曲,绘画,写作。
余华
这可难倒了许多像余华一样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人,因为民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,掌握绘画和作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。
没有办法,余华选择写作。几次写作非常不成功,退稿就像垃圾一样被邮递员从墙头扔进来。但很快,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生活。
写作,自由的生活
文学杂志社邀请余华去北京修改他的小说。消息一出,整个县都轰动了。作为县城第一个有资格去北京修改小说的牙医,县里的官员决定不能因为牙医这个职业而没落人才。在后来余华拿到的调动文件上,十几个鲜红的印章赫然在列。
余华第一次在文化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。上班就算迟到也没有关系,因为所有人来的都比他迟。自由的生活给了余华自由的灵魂。在大街上玩乐得到的快活,让他的大脑文思泉涌。
几篇小说的发布,余华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,而在1993年的一部小说,则让他一炮走红。
美国有一首民歌叫做《老黑奴》,歌词大意是一个故事,老黑奴一家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理而离开这个世界,但是老黑奴却一直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所发生的一切。余华颇受影响。1993年,小说《活着》横空出世。
婚姻不顺
在这段时间里,余华的第一段爱情也不期而至。在文化馆工作期间,一位叫做潘银春的女子闯入到余华的世界当中,漂亮的容貌,出众的能力让潘银春身边的追求者并不少,其中就有余华。
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作家,当余华提出想要和潘银春见面的时候,潘银春几乎不能拒绝。欣赏透过窗帘,从屋里射出来的光线,成为了那个年代最浪漫的事。
1985年,在余华26岁的时候,两人结婚了。同在文化馆的工作让两人拥有很多共同话题。但不曾想,甜蜜的生活在几年后就消失不见了。
正值青年的余华想要闯出一番事业,于是两次前往著名的鲁迅文学院进行进修。而潘银春则留在小小的县城当中,一直期待着能够生个孩子,过安逸的生活。对生活截然不同的幻想为两人之后的矛盾埋下了祸根。
在北京的生活异常艰苦。为了节省开支,余华住在仅仅只有九平米的狭小地下室。由于辞掉了在文化馆的工作,余华不得不依靠自己妻子的工资过活。此时,陈虹出现了。
燃情岁月
在鲁迅文学院进修的余华遇到了许许多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。他们的创作风格迥异,但是都满怀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想要大干一场的激情。大量中短篇小说在与同学的讨论,文学精华的汲取之后,如同泉水一般涌现出来。
余华
陈虹,进修班里余华的同学,作为一位诗人,一位编剧,与余华的相遇就好像是命中注定。陈虹经常会在周末来到余华的出租房,给他做一些家务,照顾他的起居。
有了陈虹的帮助,余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趣味。两人都向往充满激情的生活,感情也迅速升温。
1991年,余华同自己的妻子潘银春离婚,半年后与陈虹结婚。两人挤在狭小的出租房里,忍受着生活的艰苦,却也为两人都爱的文学创作一起努力着。余华的一些电视剧剧本都平平淡淡,他开始陷入到创作的瓶颈当中。
在创作小说《活着》的时候,余华陷入到无尽的暴躁、愤怒当中。在余华的构想当中,《活着》的整个故事将会以上帝视角展开,但是情感渲染,情节设置等方面却达不到余华心中的预想。陈虹一句“不妨试试第一人称”点醒了余华。从此,丰满的人物形象,曲折的情节开始展开。
《活着》,活着
《活着》一书是余华的成名作。这本书主要内容没有太多的新奇,以第一视角讲述了徐福贵从家境优渥,到后来因为赌博而一贫如洗,所有家人先后去世,只剩下了徐福贵与一头不会说话的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。
张艺谋导演有一部作品就叫《活着》,用的就是余华的作品改编的剧本。拿到《活着》初稿的那天晚上,张艺谋一晚上没睡,一直在看他的新作。因此,他改变将《河边的错误》改编成电影的决定。
1994年,《活着》正式上映,观众好评连连,斩获诸多大奖。
《活着》之所以能够成功,离不开余华在文学创作领域的积淀,更离不开陈虹的帮助。平凡的故事,朴素的语言,没有任何的煽情,有的只是极端情况下,底层小人物在人性和生存本能之间的苦苦挣扎。生活的不幸,家人的相继离去让徐福贵这个角色的一生更具悲剧色彩。
徐福贵和老牛
《活着》,让余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作家,许多人将其成为“先锋派”作家的领头羊、“中国残酷写作的代表人物”。《兄弟》、《在细雨中呼喊》等优秀作品,让我们能够一直看到对苦难的迷恋,对人糟糕生存状态的思考。
而余华的文笔,也就像他曾经手中的那把钢钳,拔掉了牙齿,露出了模糊且腐烂的血肉。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,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。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怎样写小说的大纲?
- AI写的小说,能打败网文大神吗?
- 今日头条写小说能赚钱吗?有没有稿费?
- 你敢相信零基础也能用AI工具写小说吗?
- 智能家居行业水多深?新手创业想入行能赚到钱吗?
- 番茄小说扑街作者,一年四本书200万字,收益不到1万
- 完美世界影视牵手番茄小说 头部IP作品《何不同舟渡》影视化提上日程
- 李新海发福利,读书、视频、课件、写作和表达,你可全选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